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的立体画卷,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文名: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外文名: 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别名: Ilya Yafimovich Repin

国籍: 俄罗斯

出生地: 士大夫哈尔科夫省楚古耶夫镇

出生日期: 1844

逝世日期: 1930

后世评价: 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毕业院校: 彼得堡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 《伏尔加河纤夫》、《雅鲁女儿的复活》、《泥泞路上的押送》、《意外归来》。

生平经历

列宾1844年出生在俄罗斯士大夫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父亲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农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与艰难。在田埂中,列宾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但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陡的表哥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油画着了迷。

1863年,列宾移居圣彼得堡,进入圣彼得堡绘画学校学习,1864年转入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列宾就完成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作品,包括《瓦西里·列宾像》、《赫洛博申像》、《舍芙卓娃像》以及《斯拉夫的作曲家》群像,并创作了生动和幽默的油画《准备考试》。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列宾形成自己民主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农民应该成为重点的表现对象。他创作了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风俗画《伏尔加河纤夫》。他当时凭借另一副著名作品《雅鲁女儿的复活》获大金质奖章。

1873年至1876年,列宾获美术学院津贴,到意大利和法国旅居,并熟知了古代和当代西欧各流派的艺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巴黎的咖啡馆》、《萨特阔在水晶宫》、《维尔的运石马》、《巴黎郊区》、《捕鱼女》、《巴黎的蒙马特大道》等众多多幅风俗和风景画

列宾在回国后回到了故乡,创作了《羞怯的农民》、《祭司长》、《眼神锐利的农民》、等代表作品。

列宾于1878年参加了《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此后埋头于农民主题的创作,如《在乡政府》以及《晚会》,

尤其是那些表现当时农民被迫征兵参加俄土战争的题材,如《归来》、《回国,过去了的战争英雄》、《送新兵入伍》等,其大型作品《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和《库尔斯克州的礼拜行列》充分利用了外光的表现手法,表达灿烂的阳光和迥异的人物形象。

在1882年后,列宾迁居到圣彼得堡。但在此期间经常到国内外旅行,这段时间是列宾创作的高峰期。但其表现现实,描写革命者的许多作品,不能被沙皇政府的检查机关通过,经常被从展览会上拿掉。这些作品有《押解》、《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意外归来》、《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墓的年祭》等。

列宾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比如批评家《斯塔索夫肖像》,作家《皮谢姆斯基肖像》、革命家《莫索尔斯基肖像》、外科医生《比罗戈夫肖像》、女演员《斯特列别托娃肖像》等。同时他还为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一系列的肖像画,有《托尔斯泰肖像》、《托尔斯泰耕地》、《托尔斯泰下棋》、《托尔斯泰工作》等。

同时列宾还创作了许多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如《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和《札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等。

列宾在90年代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绘画风格也明显借鉴了印象主义画派的外光效果。其中作品《多么自由》和《果戈理焚稿》明显具有象征主义的倾向。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革命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描写当时情景的作品,如《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

由于在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列宾居住的圣彼得堡郊区被划归芬兰。虽然列宁和伏罗希洛夫曾盛情邀请他回国,但那时的列宾已到晚年,体弱多病,最终在芬兰去世。

对列宾的评价

列宾是一位勤劳的艺术家,蒲宁曾在他的散文里有过这样的真实记录:他偌大的画室,即使是冰天雪地也是完全敞开着窗户,呼吸着清爽的空气,他热情的拥抱诗人和作家,拥抱俄罗斯大地的一切。他不抽烟,不吃荤,像个虔诚的清道夫一样囊括着生活和艺术的点滴。他保持了十年如一日强烈的工作激情和创作欲望,无论他的身处何处,那里的人和景物都会被他记录在速写中。他捕捉了生活的每一朵浪花;挖掘了生活的每一条潜流,研究它们的真正底蕴。仅列宾速写本就有好几箱子,这些成了他创作素材的丰富宝库,从这里,他的每一幅创作作品就像不择地而流的泉水一样,不断涌现。

他也曾经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被尖锐敏捷的瓦西里耶夫当即指出:“劝善性的绘画不会得到更多的效果。”列宾听了他年轻的同行与朋友的忠告后,才从俄罗斯诗歌《伏尔加船夫曲》等作品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从而创作了《伏尔加纤夫》。基于这种成熟的艺术思想,为了创作《查波罗什人》,他不仅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史料,并且几次深入到乌克兰查波罗什人的故乡去,考察风土人情,画了许多人物形象以及服饰、物品与武器的素描。《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的最后完成,经历了十二年光景,光是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就占用了画家两年的时间,可见其认真。

他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一样,一生不知疲倦,勤于艺术探索与创作实践。在列宾看来,所谓灵感,不过是对辛勤劳动的一种报酬。他在晚年时说过:“在努力了八十年之后,才有了意外的发现。”他对艺术的要求非常严格,几近于苛刻。“不应该是那样的!”几乎成了他对待自己作品的口头禅。——常年不断地劳动、劳动、再劳动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晚年的他,因为右手的疾病而逐渐干瘪、瘫痪。失去工作能力的列宾并没有消沉和放弃。恰恰相反,他以不屈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挑战。他把调色板用绳子吊在自己的脖子上,用左手继续从事绘画。他这种对艺术的巨大热情,似乎不但可以克服衰老,甚至可以战胜死亡。也正是他对艺术执著不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的艺术符号里得以充分的展现。

高尚的精神无疑是其作品的灵魂,高超的绘画技巧无疑给其作品赋予了雕塑般坚硬的外衣。正因如此,它们成为人类文明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关于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一些相关信息,若是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更多的资料,希望上面的介绍可以在生活中帮助到大家。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