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周文矩文苑图卷美术作品

时间:2020-11-24来源:作者: 点击:
【周文矩文苑图卷】

  《文苑图》卷,五代,    周文矩作,绢本,设色,纵37.4厘米,横58.5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图左宋徽宗“    瘦金体”题字:“韓滉文苑圖,丁亥禦劄”,下书“天下一人”押,遂定为唐代    韩滉作。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    战笔描”。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    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本周文矩的《    琉璃堂人物图》卷,后半段画面与此图完全一样,故可肯定《文苑图》作者是周文矩,所画内容为琉璃堂人物故事。至于两图孰为原本?抑或均属摹本?据考,美国的《琉璃堂人物图》卷水平较差,人物面相稍欠神采,衣纹用笔颇见柔弱,且图首宋徽宗题“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品上妙也”和下钤“ 內府圖書之印”均伪,故此图当为宋以后摹本。而《文苑图》人物神采奕奕,笔墨功力深厚,本幅右下角又有南唐墨钤“集賢院禦畫印”,证明此图不会晚于五代,极可能即周文矩原迹,惟前半段已佚,也许周文矩又重临了后半段,亦不排除为同时高手临仿本。总之《文苑图》属五代真迹名品,殊无疑义。
  作品所绘琉璃堂人物故事,据考即    唐玄宗时著名诗人    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事,与会者可能有其诗友    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文苑图》绘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有倚壘石持笔觅句者,有靠松干构思者,有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者,情态各异,形神俱备。所缺前半段从《琉璃堂人物图》中可以看到,是画四人围坐议论,其中有一位僧人,还有侍奉的童仆。从全卷场面可领略当时宴集之盛况。
  此图画法与《琉璃堂人物图》及周文矩另一幅《重屏会棋圈》卷(宋摹本)相比较,风格相似,都呈周氏典型面貌,但水平却有高下之分。本图人物衣纹所运“战笔描”细劲有力,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树石勾染细致,富层次和立面感,人物情态尤富神采,个性各异。作为五代一幅真迹,确反映了该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此图见于《    石渠宝笈·初编》和明·    詹景凤《玄览编》著录,可能曾入南唐后主李煜    《阁中集》,后又入北宋徽宗    《宣和睿览集》。    周文矩(约907—975年),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在五代南唐开国君主李昪的昇元年间(937—942年)已奉命作画,至后主李煜时(961—975年)任画院翰林待诏。擅画人物、车马、屋木、山川,人物画用笔颇有特色,带颤动多屈曲,被称为“战笔描”。仕女画师承唐·周昉,多用细劲流畅的琴弦描,作风工整纤丽,如元·夏文彦《图绘宝鉴》所评:“至画仕女,则无颤笔,大约体近周昉,而纤丽过之。”流传至今的作品《重屏会棋图》卷、《宫中图》卷、《琉璃堂人物图》卷虽均属后世摹本,但都反映了他的风格面貌。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楷书字体,学唐代褚遂良、薛曜、薛稷而自具新意,成一家之法。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其书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钩,整体遒丽瘦硬,只剩筋骨,故称“瘦筋(金)体”。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代表作品有《楷书千字文卷》(上海博物馆藏)。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官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德宗(李适)朝历任宰相、浙东西两道节度使,封晋国公。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的传世名作,造型准确,形态各别,用线粗劲质朴,设色轻淡沉着,具唐代风范,属韩滉真迹无疑。    五代周文矩所创的一种人物衣纹描法。据宋《宣和画谱》述,这种用笔“瘦硬战掣,有煜笔法”,也就是说,“战笔描”是从李煜的“金错刀”书法演变而来,李煜的行书,喜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被称为“金错刀”,“战笔描”亦呈颤动屈曲之态,瘦硬有力,可见两者确有一脉相承关系。                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即将头巾裁出四脚,就头裹之,称“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盖取便于武事。至唐时,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所垂工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起,成为硬脚。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以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须对镜系裹,称为“军容头”。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五代多二脚上翘,称“朝天幞头”,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琉璃堂所在地,据清同治重修《上元·江宁县志》卷一七“名迹·琉璃堂”条注云:“张乔题王昌龄厅诗云:‘琉璃堂里当时客’”。张乔《题上元许棠所赁王昌龄厅》诗见于《全唐诗》第一函第一册收载,诗云:“琉璃堂里当时客,久绝吟声继后尘。百四十年庭树老,如今重得见诗人。”表明琉璃堂在江宁县,以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曾任江宁县丞而出名。               唐玄宗(685—762年),即唐明皇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执政前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史称“开元之治”。后期朝政日渐荒废,终致“安史之乱”爆发,遂被尊为太上皇,后抑郁而死。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数任小官,屡遭贬谪,后被贬为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工诗,以写边塞诗著名,也长抒情诗,尤擅七绝,比美李白,后世尊为“七绝圣手”。              岑参(约715—770年),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长安。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场景,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詹景凤(1532—1602年),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安徽休宁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曾为吏部司务。擅长墨竹,画法瘦劲,亦工山水,取法倪瓒、黄公望。深于书学,学王羲之、王献之。著有《画苑》、《书苑补益》、《东图玄览》、《詹氏小辨》。    南唐李后主收集五代以前画迹,编成《阁中集》,见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予收南唐李侯《阁中集》第九一卷画目,……后有李伯时跋云:《江南阁中集》一卷,得于邵安简家,其中名品,多流散士大夫家,公麟尚见之。有朱印曰‘建业文房之印’,曰‘内合同印’,有墨印曰‘集贤院御书记’。”据分析,《文苑图》或为集中之一幅。    北宋徽宗皇帝赵佶酷爱书画,他将内府收藏的六朝至五代名人画编撰成《宣和睿览集》,以供赏玩。见南宋邓椿《画继》记载:“徽宗皇帝…即位未几,因公宰奉清闲之宴。顾谓之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故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又收古今名人画,上自曹弗兴,下至黄居寀,集为一百帙,列十四门,总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集》。”《文苑图》上有徽宗御题,可见曾收入《宣和睿览集》。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