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门采尔_欧洲历史风俗画著名画家和素描大师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门采尔 -画家介绍


门采尔(Adolpyh Von Menzel 1815-1905)是石版工之子。阿尔道夫.门采尔是世界著名的素描大师,是德国十九世纪成就最大的画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历史画家,风俗画家之一,更是杰出的素描大师。

素描大师门采尔自画像

门采尔一生为世界留下约7000余幅素描作品和80余本素描,速写集,广泛而深刻的表现了德国的社会生活风俗,其取材之广,数量之多,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与之相比。尤其是对德国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描绘,为同时代欧洲画坛所罕见。 画家力求从多方面反映现实生活,画了很多工人及其他劳动者的形象,这在当时欧洲同时代的画家中是罕见的。然而我们今天也不能用机械的观点去印证门采尔的政治意识,如在我国的某些出版物中,似乎给门采尔作了主观的缺乏时代感的政治加冕。正如他画皇帝及统治阶级上层,并经常出入于宫廷参加宴会和各种典礼,而自身并非反动派;他画了大量劳动者,但也不宜说他是为了表现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劳动创造世界。如同他对色彩和光颇感兴趣,但决非属于印象派一类。他经常在纸版上作小幅油画,描绘日常生活景象。

门采尔素描自画像

门采尔生于德国东部小城市布莱斯老的一个印刷作坊家庭 ,幼年时便先露出了绘画的天分。父亲为了培养他,将印刷作坊搬到了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柏林。17岁是父亲去世,门采尔继承了是版印刷作坊,开始独立为一些画册,请柬,菜单等绘制和印刷插图。这样的工作显然不能满足门采尔对艺术的追求,为了深造,18岁考入柏林美术学院,然而仅仅学习了六个月就被学校以“缺乏天资不可造就”为理由劝退。这样的挫折并没有打消门采尔对绘画的热情,他不管走到哪里,绘画工具总是随身带着,在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河畔山顶,处处可以看到挥笔作画的身影。有人称他得了“绘画狂热症”,他听了很高兴地说:“希望此病是绝症。”精于素描,作有为数众多的速写及素描。

门采尔 -绘画艺术风格


门采尔的素描技法丰富多样,他没有囿于常规的铅笔与炭笔等材料的限制,而是不断尝试与探索新的技法与材料,让材料、技法为艺术服务。色彩丰富的粉笔、透明的树胶水彩、厚重的油质颜料,还有木匠使用的方折尖角的六角铅笔,等等,他通过多种材料的结合,运用擦、涂、画等技法塑造出了传神的艺术作品。

门采尔<a href=../zhuti/fengjinghu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风景画</a>《柏林到波茨坦的铁路》

门采尔的写实作品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既有上层贵族,也有普通平民,面对着纷繁多变的社会,他不仅善于运用技法让形象生辉,同时也表现出理性的敏锐,他始终以客观现实为立场聚焦复杂多变的人性片段,透过工业繁荣的时代赞歌,洞察到权势与物欲的纠缠,贪婪与丑恶的阴暗,用艺术的演绎洞悉真实的人生。门采尔善于写生,并有着扎实的素描基础,在有关腓特烈大帝的系列作品中,他以自己的艺术体验探索到了有关历史主题与写实技法进行统一表达的契合点,叙事的轮廓中逐步还原了真实化的情感,褪去了人物的神秘光彩。

门采尔《腓特烈听桑索西长笛音乐会》

在作品《腓特烈听桑索西长笛音乐会》中,写实手法体现于画面的每一处细节。幻妙的音乐,精致的灯盏,婉转的长笛,闪烁的烛光,每一种物象的和谐构置复原了一幅展现上层社会风貌的画面,朦胧的黄色调蕴含着几分诗的光华,将暖意聚焦于画面中心,暗褐色的背景逐步向外延伸,主体形象手持长笛,略带沉思,美妙的音符流淌着抒情的旋律,与豪华气派、雍容华贵的宫廷生活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和谐之美。作品以音乐会的“现场感”实现了人物身份的转换,既彰显了腓特烈大帝至高的权威与尊严,又能以他喜欢长笛这一兴趣爱好入手,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以此阐释了有关性格特征、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微观细节,以形神的统筹诠释出人物在精神层面的情感温度。如果说,历史题材的作品表现出还原史实原貌时的严谨与考究、工整与庄重,那么风俗风景作品则传达出一种与之相反的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可以说,门采尔在对于社会风貌的把握时,轻松安适的生活情致跃然纸上,艺术视角由原有的“历史写实”转变为塑造“生活现实”。

也许,门采尔在艺术语体与现实题材之间一直试图以写实语言的探索诠释出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命运,以及更加深刻的精神内涵,在他的画风中,也历经“古典情结”、“浪漫情调”以及表现工人题材的“苦难现实”,完成了由宫廷生活到贫苦百姓的巨大转变,不仅打破了一味反映王权或者迎合上流贵族审美需求的倾向,同时,也不再拘泥于世俗小情景的诗意吟唱,他在直面生活的视角中洞察了工人阶级这一随着资本主义大发展而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却生活在贫穷之中,门采尔的工人作品正视了这种困顿的现实,并予以深度剖析,力求以真实客观的态度批判性地审视社会。

 门采尔油画作品《舞会晚宴》

在表现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作品中,色彩的微妙变化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似乎习惯于用色调来暗合主体形象的心理状态,完成人物由现实困境到精神困境的探索,直面人性主题。作品《在锻铁炉旁》刻画了逆光下劳作的锻铁工人,画面中背景环境阴暗晦涩,与主体形象穿着的粗陋衣服相互映衬,形成压抑沉闷的气氛,锻铁炉的火光炙烤着脸庞,汇聚着辛酸与汗水,也暗含着艰辛与不易;与其不同的《在建筑基座上砌砖的工人》将描绘的环境由室内转为室外,人物形象井然有序,在轻薄淡雅的色调中尽显砌砖等劳作过程的细节,画面捕捉了瞬间性的色与光,运用写实性的笔触以及色彩本身去塑造人物形象的体积感与量感,形成画面语体的进一步强化,诠释出人物砌砖工作时的真实状态。

当然,最具有标志性的《轧铁工厂》是代表门采尔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在这幅以重工业工人劳动生活为主题的大型油画中,“黑影强光”的选用让画面具有了一种凝重的戏剧效果。画面中心喷吐的火焰渐渐照亮了幽暗、窒息的工厂环境,逐步烘托出紧张忙碌的气氛,有关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准确真实:污秽的车间,随处可见的链条、传送带,生铁柱支起的厂房,在这样的环境中,手持铁链、铁钩的工人繁重而紧张地劳作着,有的疲惫地拭去脸上的汗水,有的工作间隙匆忙吃几口午饭,这幅画作逼真再现了工人辛勤劳作的场景,但我们却分明感觉到资本家的“在场”,感觉到遮蔽在“黑影强光”下的种种黑幕,在这种标志着工业化大生产的辉煌时期中它带来的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时代进程的加快,但它也意味着钢铁框架对人们心灵的桎梏,自由的远离,人性的摧残与尊严的丧失。画面中心的火焰形成了微弱的光源,慢慢向四周的黑暗延伸,而这些身处其中的工人形象仿佛正在物欲膨胀的资本社会中愈陷愈深,甚至沦为机器的奴隶,被无声的黑暗慢慢吞噬。

门采尔油画作品《轧钢工厂》

门采尔的作品有的关注轻松欢快的生活,有的反映肃重深沉的主题,他始终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描绘人生,揭示出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上层社会的衣食富足、享乐安逸,与贫苦工人的悲惨境遇,这不仅深化了社会的两极,也揭示出人性对立的两面,从而反映出两种截然相对的人生观与情感立场。虽然这些作品在写实要素中呈现出各自独立的审美内涵,但是门采尔描绘的工人系列作品,特别是《轧铁工厂》由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因而更具有划时代的思想意义。

门采尔 -代表作品


《腓特烈听桑索西长笛音乐会》、《在建筑基座上砌砖的工人》、《轧铁工厂》、《铠甲设计》、《柏林到波茨坦的铁路》、《舞会晚宴》、《体育馆剧院》、《门采尔哥哥理查德的肖像》、《阳台房间》、《有柳树的建筑场所》、《因斯布鲁克教堂的讲坛上传教》、《画室的墙》、《阵亡烈士葬仪图》、《威廉一世加冕礼》、《无忧宫音乐会》、《无忧宫的宴会》

门采尔哥哥理查德的肖像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

门采尔素描欣赏: 女人侧脸

门采尔素描欣赏: 女人侧脸

发布时间: 2019-01-03 18:39:06

门采尔素描作品: 男人肖像

门采尔素描作品: 男人肖像

发布时间: 2019-01-03 17:17:21

门采尔作品: 旅途

门采尔作品: 旅途

发布时间: 2019-01-03 19:16:56

门采尔作品: 男人肖像

门采尔作品: 男人肖像

发布时间: 2019-01-04 17:23:19

门采尔作品: 火车站的离别

门采尔作品: 火车站的离别

发布时间: 2019-01-03 18: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