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岳黄山两逸民》,约1943年,傅抱石,纸本设色,纵127厘米,横51厘米,收藏者不详
《白岳黄山两逸士》,本身并无纪年,但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面貌,判定为成熟期约1943年之作品,当无疑义。“白岳”即“齐云山”,古时“白岳”、“黄山”并称,有“新安多佳山,而齐云严与黄山为最。黄山、白岳相对,细看从来无厌时”之句传世。本幅作品,纵三尺八寸,阔一尺六寸。在画面主体的处理上,傅抱石运用了其独创的“抱石皴”,破笔散锋,东勾西皴,但见山岭高大巍峨,松林枝繁叶茂,确是一派崇山峻岭、人间仙境模样。而对于具有点睛作用的高士,画家则利用绵若蝉丝、劲似铁线的“高古游丝描”,刻画出两位山野逸士的形象奇古,气质脱俗。作品以篆书署名,落“新喻傅抱石”款。
傅抱石此作,论怖局,构思精到,留白巧妙。通过强烈的虚实对比,成功地塑造了作品的空间感,确有咫尺千里之妙。论用笔,自由奔放,毫无禁忌。画家大胆落笔,小心收拾,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等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成就了画面整体的气势磅礴,局部的精细耐看。论用墨,元气淋漓,真宰上诉。作者在山体、松林等局部的处理上,使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掺以花青、赭石等颜料,反复积染、层层迭加,营造出画面的浑厚浓重、回味无穷。作品虽借“白岳”、“黄山”之名,却更多地借鉴了蜀地山川的特点,既不乏雄壮,又兼以秀美。加之画家在艺术创作时,内心的壮怀激烈,使得画作中那一股苳苳勃发之气,似乎随时都会激荡奔涌而出,也时时感染着观者,令人心潮澎湃。傅抱石认为中国山水画应该“以景写情、寓意于景,以情景交融为上”,此幅《白岳黄山两逸士》可以说正是先生身体力行其艺术主张的一个明证。
傅抱石在蜀八年,恰逢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抗战八年。正如傅抱石自己所说的:“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严’、‘永远’的收获”,因此当我们欣赏傅抱石此幅《白岳黄山两逸士》时,虽是传统的“隐逸”题材,仍不难感觉到画作中充盈着的那种磅礴奔放、自由不羁的生命气息。在“特定的基本内容以外又丰富了许多别的东西,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解读傅抱石中早期作品时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