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仿梅道人山水图轴】<style>.lemma-word-new{border-bottom: 1px dashed #AD8959;color: inherit;}</style>
《仿梅道人山水》图轴,清,王原祁绘,纸本,墨笔,纵94厘米,横53.1厘米。
本幅款识:“康熙壬午春日,畅春园直庐仿梅道人笔。王原祁。”
引首章钤“扫华庵”朱文印。款下钤“王原祁印”白文印、“麓台”朱文印。
本幅左上有王翚题:“曩与麓台先生同客京师,每见行笔破墨透过纸背,自觉天趣横生,余心折之。此帧虽仿仲圭,而气韵位置实得董巨三味,刬俗入雅,可谓超绝。彼世之抹绿涂朱者,何足比数哉。耕烟外史王翚题于西爽阁之南窗下。”下钤“王翚之印”白文印、“石谷子”朱文印。
本幅右下角钤“西庐后人”朱文印。
款识中的“壬午”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时年61岁。
王原祁自言此图仿元代著名画家吴镇(即梅道人)画法,可其秀劲多皴擦的笔墨,及高低错落山峦的构图法均与传世的吴镇“苍苍莽莽,有林下风”的山水画有所不同,呈现更多的是宋代董源、巨然的风貌。因此,王翚在题中亦言此图“得董巨三昧”。该图为王原祁在京城任“畅春园直庐”期间所绘,是其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因画艺,被召供奉内廷,深受皇室青睐,地位显赫,任书画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至户部侍郎,故称“王司农”。他擅画山水,其绘画艺术承绪家学,自幼得到祖父王时敏的刻意指导,一生倾注于笔墨施运的营求中,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与王时敏、王鉴、王翬合称“清初四王”。王原祁做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秉承家学,追摹古法,在不懈创作的同时,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四王”的绘画创作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力图集古人之大成,被确立为正统画派。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形成“娄东派”,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著有《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等。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董巨,即指五代画家董源、巨然,两人均善画江南景色,多作平远布局,笔墨圆润轻淡,境界滋润秀丽,共同创立了南方山水画派系。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今属河南省),为开元寺僧。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山顶多作矾头(石块),与董源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