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敬韬仿古山水》册,明,董其昌绘,绢本,水墨,7开,每开纵30.7厘米,横28.3厘米。
此图册为董其昌赠敬韬而作。时隔11年后敬韬出示,董氏重题。据董氏自题为八幅,现只七幅,不知何时失去一幅。据画中所题可知此册作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月三日,董其昌时年57岁。重题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十九日,董氏时年68岁。
第一开,本幅自题:“仿黄子久,玄宰。”
此图写深山隐居之景。远景峦峰坡石跌宕交错,近景溪水自林中流出绕至山后,林木葱茏,幽清深静。
第二开,本幅自题二则,左下方题:“岁在辛亥稧日写小景八幅。董玄宰。”左上方题:“辛亥笔,今日至霍社湖分司署中,敬韬出以见示重题。其昌。时壬戌二月十九日。”
此图仿元代倪瓒的笔意及构图,以平远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杂树之态,树后可见溪亭远山。层叠的坡石连勾带皴,墨色浓淡变化相宜。远山以干笔皴擦,意境空濛。
第三开,本幅自题:“仿黄鹤山樵。玄宰。”
采用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景坡石上有杂树一组,远山的画法为披麻皴、解索皴互用,间以渴笔点苔,有王蒙遗法。
第四开,本幅自题:“玄宰戏墨。”
图绘溪林间屋舍小桥,幽亭远山。山石连勾带皴,细而刚,曲而韧,略有倪瓒笔意。
第五开,本幅自题:“玄宰画。”
图中溪畔悬崖,树木高耸,树前茅屋丛篁,溪水环绕,有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
第六开,本幅自题:“仿米元晖。玄宰。”
画面近景溪岸丛树,远景峰峦叠嶂,云雾团团。表现出云雨迷濛、变幻莫测的江南的自然景色。
第七开,本幅自题:“玄宰画为敬韬社兄,辛亥春稧日。”
图画近景丛林,江水宽阔,远岫嶂叠。用笔以黄公望的技法为主,笔法圆润,皴染结合,意境幽深。 即朱敬韬(生卒年不详),名国盛,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员外郎、山东右布政等。董其昌曾为其父撰并书《朱泗墓志铭》,其中对敬韬的事迹亦有所涉及。此墓志铭藏故宫博物院。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绘画皴法之一。由元代画家王蒙在披麻皴、牛毛皴的基础上所创,用以表现山峦石质的纹理脉络。因其以中锋运笔,线条屈曲密集,形如解开的绳索而得名。 亦称“干笔”,与“湿笔”对称。指作画时用笔含较少水份,常用于山石的皴擦。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